螺旋焊管机组液压系统的故障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且与生产工艺关联紧密(如成型压力、焊接进给等动作依赖液压驱动)。
一、常见故障类型及诊断排除
1. 系统压力异常(无压力、压力不足或压力过高)
可能原因及排除:
无压力 / 压力不足:
液压泵故障(如泵内磨损、吸油口堵塞):检查泵的出油口压力,若低于额定值,拆解泵体查看转子、叶片或柱塞磨损情况,更换磨损部件;清洗吸油过滤器,确保吸油通畅。
溢流阀失效(阀芯卡滞、弹簧断裂):拆解溢流阀,清除阀芯杂质,更换断裂弹簧;重新校准溢流阀设定压力(需匹配机组工艺要求,如成型辊压力)。
油路泄漏(接头松动、软管破损):检查管路连接处,拧紧松动接头;更换破损软管,特别注意高压段(如夹紧缸油路)。
执行元件内泄(液压缸密封件损坏):观察油缸是否有爬行或无法保压,拆解油缸更换密封件(如 O 型圈、组合密封)。
压力过高:
溢流阀设定错误或卡滞:重新调整溢流阀压力至设计值(参考机组说明书,如焊接小车驱动压力);清洗阀芯,确保其灵活运动。
负载异常(如成型辊卡阻):检查机械传动部分(如辊道轴承、齿轮箱),清除卡阻物,避免液压系统过载。
2. 执行元件动作异常(速度慢、爬行、无动作)
可能原因及排除:
动作缓慢 / 无动作:
流量不足(泵排量不足、节流阀堵塞):检查液压泵排量是否正常,变量泵需确认调节机构是否卡滞;拆解节流阀,清除油垢杂质。
方向阀故障(阀芯卡滞、电磁铁失效):手动切换换向阀,若动作恢复,说明电磁铁损坏,更换电磁铁;若仍卡滞,拆解阀体清洗阀芯。
油液黏度异常(油温过高或过低):油温过高(超过 55℃)时,检查冷却器是否堵塞,清理散热片;油温过低时,开启加热器(尤其冬季开机前),待油液黏度正常后启动。
爬行现象(动作忽快忽慢):
油液中混入空气(吸油管路漏气、油箱油位过低):检查吸油管接头密封性,更换老化密封圈;补充液压油至规定液位(一般为油箱 2/3 处)。
液压缸内有气穴或导轨润滑不良:多次往复动作油缸,排出空气;检查执行元件(如焊接小车导轨)润滑情况,添加润滑油。
3. 系统振动与噪声过大
可能原因及排除:
液压泵吸空(滤油器堵塞、吸油管管径过小):清洗或更换滤油器滤芯(建议每 3 个月更换一次);增大吸油管直径,减少吸油阻力。
泵与电机同心度偏差:重新校准泵与电机的安装同心度(误差≤0.1mm),紧固连接螺栓。
管路共振(长管路未固定、弯头过多):在管路中加装固定支架,尤其高压软管段;减少不必要的弯头,或在弯头处增加阻尼块。
溢流阀高频振动:检查溢流阀阻尼孔是否堵塞,清洗阻尼孔;更换刚度不足的弹簧。
4. 油液污染与变质
可能原因及排除:
油液中混入杂质(外界污染、元件磨损碎屑):定期(建议每 6 个月)检测油液清洁度,超标时更换液压油并清洗油箱;检查泵、阀等元件磨损情况,更换过度磨损部件。
油液乳化(混入水分):检查冷却器是否漏水(若为水冷式),更换冷却器密封件;更换乳化油液,添加脱水型抗磨液压油。
油液氧化变质(油温过高、使用时间过长):控制油温在 30~55℃范围内,检修冷却系统;按设备手册规定周期更换液压油(一般 1~2 年 / 次),同时更换吸油、回油过滤器。
5. 局部部件故障(如夹紧缸、成型辊驱动缸)
可能原因及排除:
夹紧缸无法保压:检查单向阀是否内泄,拆解单向阀研磨密封面;更换油缸活塞密封件(如 Y 型圈)。
成型辊压力不稳定:检查比例压力阀是否失灵,校准比例阀输入信号(0~10V 或 4~20mA);清理阀内反馈孔,确保压力反馈正常。
二、故障诊断通用流程
现场观察:记录故障现象(如压力值、动作状态、噪声位置),结合生产工艺(如带钢厚度、焊接速度)判断是否与负载变化相关。
分段排查:
先检查辅助元件(油箱油位、油温、过滤器压差);
再检测动力元件(泵出口压力、流量);
最后排查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阀件动作、油缸密封性)。
借助工具:使用压力表检测各测点压力,用红外测温仪测油温,用超声波检测仪定位泄漏点。
恢复验证:排除故障后,空载试运行,再逐步加载(如模拟带钢递送、成型过程),确认动作稳定。
三、预防措施
定期维护:按周期更换液压油、过滤器,清洗油箱,检查管路接头。
规范操作:开机前确认油温正常,避免空载时系统压力过高;停机前先卸压。
环境控制:保持机房清洁,防止粉尘、水分进入油箱;高温环境下加强冷却系统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