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精度指试验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涵盖激励系统的输出精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转换精度等多个环节,其偏差会直接导致测试数据 “失真”,影响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判断:
激励精度偏差:导致 “输入信号不准”,测试失去基准动态测试的前提是向被测对象施加 “预设的动态激励”(如特定频率、幅值的正弦波、阶跃信号)。若激励系统精度不足(如电动激振器输出力的实际幅值与设定值偏差 5%、液压激振器的频率波动超过 0.1Hz),会使 “输入信号” 偏离设计目标 —— 例如本应施加 100Hz、50N 的激励,实际输出为 98Hz、52N,此时测得的 “响应数据” 本质是对 “错误输入” 的反馈,无法真实反映被测系统在目标激励下的动态特性,后续分析(如频域响应、时域超调量计算)会完全偏离实际。
测量精度偏差:导致 “响应数据失真”,关键指标误判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精度直接决定 “响应信号” 的准确性。以时域响应测试为例:若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误差为 ±2%,在测试某机械结构的阶跃响应时,实际上升时间为 10ms,受精度偏差影响,测得值可能为 9.8ms 或 10.2ms;若偏差更大(如 ±5%),可能误将 “无超调” 系统判断为 “有超调”,或低估系统的稳定时间 —— 这类偏差会直接影响系统设计优化方向(如误判需增强阻尼以降低超调,实际无需调整)。
综合精度偏差:放大系统动态特性的误读动态测试是 “激励 - 采集 - 分析” 的闭环过程,各环节精度偏差会叠加。例如:激励幅值偏差 3% + 传感器测量偏差 2% + 数据采集转换偏差 1%,最终导致总偏差达 6% 以上。在共振测试场景中,若被测系统的共振频率真实值为 200Hz,受精度偏差影响,测得值可能为 198Hz 或 202Hz,这种偏差会使后续 “避共振设计” 失效,可能导致实际运行中系统因共振损坏。
二、分辨率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分辨率指试验台捕捉 “微小变化信号” 的能力,即测量系统能区分的最小信号增量(如传感器分辨率 0.001g、数据采集系统分辨率 16 位),其不足会导致 “细节丢失”,无法准确捕捉系统动态特性的细微差异:
时域响应中:无法捕捉快速、微小的信号波动在测试快速响应系统(如电子元件的电源瞬态响应、液压阀的开关响应)时,若分辨率不足,会 “平滑” 掉信号的微小波动。例如:某电源在负载突变时,电压会出现 0.05V 的微小过冲后迅速恢复,若数据采集系统的电压分辨率仅为 0.1V,则无法捕捉到这一 0.05V 的过冲 —— 而这类微小过冲可能是系统长期运行中 “电压击穿风险” 的关键信号,分辨率不足会导致遗漏潜在故障点。
频域响应中:无法区分临近频率的响应差异频域测试需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幅值 / 相位变化,分辨率不足会导致 “频率细节模糊”。例如:被测系统在 199Hz 和 201Hz 处有两个相近的幅值峰值(真实差值 0.5dB),若频率分辨率仅为 2Hz(即只能区分 200Hz、202Hz 等间隔 2Hz 的频率点),则会将两个峰值合并为 “200Hz 处的单个峰值”,无法识别系统的多阶共振特性,导致后续 “频率避让设计” 不全面。
模态分析中:无法准确识别低幅值振型模态分析需捕捉系统不同阶次的振型(包括幅值较小的高阶振型),若传感器分辨率不足,会将低幅值振型的信号 “淹没” 在噪声中。例如:某机械结构的 3 阶振型幅值仅为 1 阶振型的 1/10,若传感器分辨率只能识别 “大于 1 阶振型 1/5 幅值” 的信号,则会遗漏 3 阶振型 —— 而高阶振型可能是结构局部应力集中的关键诱因,分辨率不足会导致结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三、精度与分辨率的协同影响:共同决定测试结果的 “可信度”
精度和分辨率并非独立作用,二者需匹配才能保证测试结果有效:
若 “高精度但低分辨率”:虽整体测量偏差小,但无法捕捉微小变化,适合测试 “大信号、慢响应” 系统(如大型结构的低频振动),但不适合 “小信号、快响应” 系统(如微电子、精密传感器);
若 “高分辨率但低精度”:虽能捕捉微小变化,但整体数据偏离真实值,相当于 “精准地测量了错误信号”,例如分辨率 0.001g 的加速度传感器,若精度偏差达 5%,则捕捉到的 0.001g 变化可能本身就是 “误差导致的虚假信号”,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