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轴液压系统的制动控制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其原理基于液压能与机械能的转换,通过精准控制油液的压力、流量和方向,实现制动力的施加、调节与解除。以下从核心逻辑、分步流程、关键技术细节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核心控制逻辑
制动控制的本质是 **“按需传递压力”**:
当列车需要减速或停车时,液压系统将高压油液输送至制动执行元件(如液压缸),通过机械结构将液压压力转化为闸瓦(或制动盘)与车轴的摩擦力;
制动力的大小与油液压力成正比,通过调节压力可实现制动力的无级控制(从轻微减速到紧急停车);
制动结束后,油液回流,摩擦力消失,车轴恢复自由转动。
二、分步工作流程(以高速动车组为例)
制动指令触发
指令来源:司机操作制动踏板、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触发紧急制动、列车网络系统(TCMS)根据速度 / 载重自动调节(如坡道制动)。
信号传递:指令通过电信号发送至液压系统的控制单元(ECU),控制单元计算所需制动力(需匹配列车速度、载重、轨道坡度等参数)。
液压动力输出
液压泵(由列车辅助电机驱动)启动,将油箱内的低压油液加压(通常系统工作压力为 10-20MPa),通过主油路输送至制动控制阀组。
若为紧急制动,蓄能器会同步释放储存的高压油液,确保瞬间压力达标(避免泵响应延迟)。
压力调节与分配
比例阀 / 伺服阀接收控制单元信号,精确调节进入制动缸的油液压力(例如:高速时压力逐步升高,避免车轮抱死;低速时压力稳定,确保停车精准)。
油液通过分油路分配至各车轴的制动缸(每根车轴对应 1-2 个制动缸,根据轴重分配压力,避免个别车轴过载)。
机械力转换(制动力施加)
制动缸内的活塞在油液压力推动下伸出,通过杠杆机构带动闸瓦(或制动钳)夹紧车轴上的制动盘(或轮对)。
摩擦力作用于车轴,阻碍其旋转,进而通过轮轨接触将制动力传递至列车整体,实现减速。
制动缓解(结束制动)
制动指令解除后,控制单元发送信号使换向阀切换油路,制动缸内的油液通过回油路流回油箱(回油时经冷却器散热,避免油液过热)。
制动缸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缩回,闸瓦与车轴分离,制动力消失。
三、关键技术细节(确保制动安全与精准)
压力闭环控制
制动缸内置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实际压力值至控制单元,与目标压力对比后通过比例阀动态修正(误差通常控制在 ±0.5MPa 内),避免制动力不足或过大。
防抱死(ABS)联动
与车轴转速传感器配合:若某根车轴因制动力过大导致转速骤降(接近抱死),系统会瞬间降低该轴制动缸压力,待转速恢复后再补压,防止车轮滑行擦伤轨道或失控。
温度自适应调节
车轴制动盘(或闸瓦)安装温度传感器,当温度超过阈值(如 300℃)时,系统自动降低对应车轴的制动力(通过降低油液压力),避免材料过热失效(如闸瓦熔化、制动盘裂纹)。
冗余设计
关键元件(如液压泵、控制阀)采用双备份:若主泵故障,备用泵立即启动;某一制动缸油路堵塞时,系统自动切断该回路并增加其他车轴的制动力补偿,确保总制动力达标。